中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

洪松, 陈静生

洪松, 陈静生. 中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[J]. 水生生物学报, 2002, 26(3): 295-305.
引用本文: 洪松, 陈静生. 中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[J]. 水生生物学报, 2002, 26(3): 295-305.
HONG Song, CHEN Jing-sheng.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QUATIC COMMUNITY FROM THE MAIN RIVERS IN CHINA[J].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, 2002, 26(3): 295-305.
Citation: HONG Song, CHEN Jing-sheng.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QUATIC COMMUNITY FROM THE MAIN RIVERS IN CHINA[J].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, 2002, 26(3): 295-305.

中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

基金项目: 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(49671017)

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QUATIC COMMUNITY FROM THE MAIN RIVERS IN CHINA

  • 摘要: 中国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局部河流或河段鱼类饵料生物资源的调查工作,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又从生物学角度监测和评价了若干河流的水质,国家环保局也于1986年规定在全国20个城市推广水环境的生物监测,并建议监测种生物群落[1]。这些工作为在流域及更大范围内开展河流生态学研究积累了资料。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严重不足,河流生物监测工作在我国还没有很好地进行,至今仍缺乏对我国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全面了解。
  • [1] 国家环境保护局.环境监测技术规范(第四册)生物监测(水环境)部分[M].1986[2] 黄玉瑶,滕德兴.利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监测蓟运河污染[J].动物学集刊.1982,2:133[3] 沈韫芬,冯伟松,顾曼如,等.河流的污染监测[M]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1995,219-223[4] Hynes H B N.The ecology of running waters[M].Toronto: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.1970[5]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产业卷编辑委员会.中国农业百科全书.水产业卷(上、下)[M].北京:农业出版社,1994,250,411-413[6] 章宗涉,沈国华.黑龙江的浮游植物及径流调节后的可能变化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2):128-140[7] 伍焯田.黑龙江的浮游动物及未来水库中浮游动物的可能组成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2):140-145[8] 陈其羽.黑龙江的底栖动物及水利枢纽建成后的预报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2):147-156[9]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.三江平原地区水产资源调查及其发展规划的研究报告[R].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1985,(24):5-7[10]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.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[R].1985,(25):79-101[11] 卢晏生.松花江污染对浮游生物、着生藻类影响的初步研究[J].环境科学.1985,(1):33-39[12] 卢晏生,李再培,云宝琛,等.松花江水系水生生物的初步研究[J].水生生物学报.1988,(1):82-84[13] 徐振康.海河干流的浮游动物[J].海洋湖沼通报.1990,(3):50-56[14] 叶常明,黄玉瑶,张景镛,等.水体有机污染的原理、研究方法及应用[M].北京:海洋出版社,1990,205-216[15] 任淑智.京津及邻近地区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等级[J].生态学报.1991(3):262-268[16] 高玉荣.京津地区主要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河流质量的研究[J].中国环境科学.1992,(3):203-208[17] 秦保平,翟德华,袁倩,等.海河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[J].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.1998,(1):48-51[18]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.黄河渔业资源生物学基础初步调查报告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59,20-33[19] 颜京松,游贤文,苑省三.以底栖动物评价甘肃境内黄河干支流枯水期的水质[J].环境科学.1980,(4):14-20[20] 黄河水资源保护办公室等.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与自净作用及水质评价研究(1977-1980)[R].1980,74-120[21] 关伯仁主编.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文集[C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0,156-168[22]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.黄河水资源保护科技成果与论文选编[C].郑州:黄河水利出版社,1995,218-219[23] 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,黄河水源保护研究所.黄河干流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及生物学评价的研究[R].沙市,1982,12-20[24] 张曙光,李雅卿,赵玉仙,等.河流沉降物对有毒重金属的生物学转移及有效性影响[R].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.1998,24-43[25] EB波鲁茨基等.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利用的意见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1):37-47[26] 沙鸿勋.对汉江(武汉段)两度出现"水华"污染的思考[J].环境导报.1998,(3):23-24[27] 谢翠娴.三峡工程对库区底栖动物影响的预测[A].见: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[C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87,826-830[28] 刘天厚.沱江干流水体质量评价及调查[J].中国环境科学.1986,(1)59-64[29] 范正年,杨昌述,詹玉涛,等.沱江的渔业自然资源[J].动物学杂志.1991,(2):7-10[30] EB波鲁茨基.长江三峡水库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利用的规划意见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1):1-32[31] 吴天惠,陈其羽.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江段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状况[J].水生生物学报.1986,(1):73-85[32] 胡美琴,林锡之.葛洲坝截流前长江干流的浮游植物[J].淡水渔业.1986,(4):28-32[33] 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.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专集-长江水系渔业资源[M].北京:海洋出版社,1990,1-281[34]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.长江流域资源生态、环境与经济开发研究论文集[C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1,196-203[35] 南京市环境保护局.南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(1991-1995)[R].南京,1996,315[36] 姚根娣.黄浦江浮游植物[J].水产科技情报.1986(6):16-20[37] 朱大白,李根宝.上海内河水系底栖动物调查[J].水产科技情报.1988,(3):6-11[38] 万丽华.河流水质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调查[J].上海环境科学.1990,(12):37-41[39] 万丽华.黄浦江上游底栖动物的指示生物生态研究[J].上海环境科学.1995,(1):11-14[40] 王红兵.上海淀山湖、黄浦江水系浮游藻类及藻类毒素的动态研究[J].环境与健康杂志.1995,(5):196-199[41] 胡美琴,林锡之.万安大坝截流前赣江的浮游植物[J].淡水渔业.1988,(3):39-42[42] 王士达,刘保元,杨潼.湘江的水生生物与水质污染[J].环境科学.1981,(6):49-51[43] 杨潼,胡德良.利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湘江干流污染的生物学评价[J].生态学报.1986,(3):262-273[44] 高一平.闽江(福州段)浮游生物监测与水质污染评价[J].福建环境.1991,(2):17-18[45] 杞桑,林美心,黎康汉.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珠江广州河段进行污染评价[J].环境科学学报.1982,(3):181-187[46] 苏炳之.李鸥.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评价北江水质的研究.华南师范大学学报[J].1985,(1):96-101[47] 赖泽兴.广东东江水系底栖动物调查[J].淡水渔业.1988,(2):28-35[48] 杞桑,林美心.用大型底栖动物再次对珠江广州河段污染的评价[J].环境科学学报.1985,(3):354-359[49] 邓星明,吴生桂.东江梯级开发中的富营养化探讨[J].水资源保护.1988,(3):34-36[50] 苏炳之,黎伟新,赖泽兴.珠江水系(广东江段)底栖动物调查[J].动物学杂志.1989,(3):15-19[51] 陆奎贤主编.珠江水系渔业资源[M].广州:广东科技出版社,1990,26-76

    国家环境保护局.环境监测技术规范(第四册)生物监测(水环境)部分[M].1986[2] 黄玉瑶,滕德兴.利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监测蓟运河污染[J].动物学集刊.1982,2:133[3] 沈韫芬,冯伟松,顾曼如,等.河流的污染监测[M]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1995,219-223[4] Hynes H B N.The ecology of running waters[M].Toronto: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.1970[5]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产业卷编辑委员会.中国农业百科全书.水产业卷(上、下)[M].北京:农业出版社,1994,250,411-413[6] 章宗涉,沈国华.黑龙江的浮游植物及径流调节后的可能变化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2):128-140[7] 伍焯田.黑龙江的浮游动物及未来水库中浮游动物的可能组成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2):140-145[8] 陈其羽.黑龙江的底栖动物及水利枢纽建成后的预报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2):147-156[9]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.三江平原地区水产资源调查及其发展规划的研究报告[R].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1985,(24):5-7[10]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.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报告[R].1985,(25):79-101[11] 卢晏生.松花江污染对浮游生物、着生藻类影响的初步研究[J].环境科学.1985,(1):33-39[12] 卢晏生,李再培,云宝琛,等.松花江水系水生生物的初步研究[J].水生生物学报.1988,(1):82-84[13] 徐振康.海河干流的浮游动物[J].海洋湖沼通报.1990,(3):50-56[14] 叶常明,黄玉瑶,张景镛,等.水体有机污染的原理、研究方法及应用[M].北京:海洋出版社,1990,205-216[15] 任淑智.京津及邻近地区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等级[J].生态学报.1991(3):262-268[16] 高玉荣.京津地区主要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河流质量的研究[J].中国环境科学.1992,(3):203-208[17] 秦保平,翟德华,袁倩,等.海河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[J].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.1998,(1):48-51[18]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.黄河渔业资源生物学基础初步调查报告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59,20-33[19] 颜京松,游贤文,苑省三.以底栖动物评价甘肃境内黄河干支流枯水期的水质[J].环境科学.1980,(4):14-20[20] 黄河水资源保护办公室等.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与自净作用及水质评价研究(1977-1980)[R].1980,74-120[21] 关伯仁主编.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文集[C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0,156-168[22]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.黄河水资源保护科技成果与论文选编[C].郑州:黄河水利出版社,1995,218-219[23] 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,黄河水源保护研究所.黄河干流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及生物学评价的研究[R].沙市,1982,12-20[24] 张曙光,李雅卿,赵玉仙,等.河流沉降物对有毒重金属的生物学转移及有效性影响[R].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.1998,24-43[25] EB波鲁茨基等.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利用的意见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1):37-47[26] 沙鸿勋.对汉江(武汉段)两度出现"水华"污染的思考[J].环境导报.1998,(3):23-24[27] 谢翠娴.三峡工程对库区底栖动物影响的预测[A].见: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[C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87,826-830[28] 刘天厚.沱江干流水体质量评价及调查[J].中国环境科学.1986,(1)59-64[29] 范正年,杨昌述,詹玉涛,等.沱江的渔业自然资源[J].动物学杂志.1991,(2):7-10[30] EB波鲁茨基.长江三峡水库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利用的规划意见[J].水生生物学集刊.1959,(1):1-32[31] 吴天惠,陈其羽.长江下游南京至江阴江段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状况[J].水生生物学报.1986,(1):73-85[32] 胡美琴,林锡之.葛洲坝截流前长江干流的浮游植物[J].淡水渔业.1986,(4):28-32[33] 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.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专集-长江水系渔业资源[M].北京:海洋出版社,1990,1-281[34]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.长江流域资源生态、环境与经济开发研究论文集[C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91,196-203[35] 南京市环境保护局.南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(1991-1995)[R].南京,1996,315[36] 姚根娣.黄浦江浮游植物[J].水产科技情报.1986(6):16-20[37] 朱大白,李根宝.上海内河水系底栖动物调查[J].水产科技情报.1988,(3):6-11[38] 万丽华.河流水质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调查[J].上海环境科学.1990,(12):37-41[39] 万丽华.黄浦江上游底栖动物的指示生物生态研究[J].上海环境科学.1995,(1):11-14[40] 王红兵.上海淀山湖、黄浦江水系浮游藻类及藻类毒素的动态研究[J].环境与健康杂志.1995,(5):196-199[41] 胡美琴,林锡之.万安大坝截流前赣江的浮游植物[J].淡水渔业.1988,(3):39-42[42] 王士达,刘保元,杨潼.湘江的水生生物与水质污染[J].环境科学.1981,(6):49-51[43] 杨潼,胡德良.利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对湘江干流污染的生物学评价[J].生态学报.1986,(3):262-273[44] 高一平.闽江(福州段)浮游生物监测与水质污染评价[J].福建环境.1991,(2):17-18[45] 杞桑,林美心,黎康汉.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珠江广州河段进行污染评价[J].环境科学学报.1982,(3):181-187[46] 苏炳之.李鸥.利用大型底栖动物评价北江水质的研究.华南师范大学学报[J].1985,(1):96-101[47] 赖泽兴.广东东江水系底栖动物调查[J].淡水渔业.1988,(2):28-35[48] 杞桑,林美心.用大型底栖动物再次对珠江广州河段污染的评价[J].环境科学学报.1985,(3):354-359[49] 邓星明,吴生桂.东江梯级开发中的富营养化探讨[J].水资源保护.1988,(3):34-36[50] 苏炳之,黎伟新,赖泽兴.珠江水系(广东江段)底栖动物调查[J].动物学杂志.1989,(3):15-19[51] 陆奎贤主编.珠江水系渔业资源[M].广州:广东科技出版社,1990,26-76

计量
  • 文章访问数:  979
  • HTML全文浏览量:  11
  • PDF下载量:  499
  • 被引次数: 0
出版历程
  • 收稿日期:  2001-03-10
  • 修回日期:  2001-09-09
  • 发布日期:  2002-05-24

目录

    /

    返回文章
    返回